众家谈|与物为春——刘万鸣艺术展(二)
11月9日,“与物为春——刘万鸣艺术展”在山东美术馆启幕,集中呈现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、中国国家画院院长刘万鸣40载艺途积淀的500余幅力作。展览涵盖人物、花卉翎毛、走兽、竹石、瓜果杂项等多个题材,既见传统文脉之承续,又显时代精神之新貌,全面勾勒出艺术家深邃的
11月9日,“与物为春——刘万鸣艺术展”在山东美术馆启幕,集中呈现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、中国国家画院院长刘万鸣40载艺途积淀的500余幅力作。展览涵盖人物、花卉翎毛、走兽、竹石、瓜果杂项等多个题材,既见传统文脉之承续,又显时代精神之新貌,全面勾勒出艺术家深邃的
2025年10月26日,正值著名佛学家、当代国学大家谈锡永先生(1935—2024)逝世一周年之际,“一画立境·文心传韵——谈锡永艺术研讨会”在广州市锦龙堂美术馆举行。本次活动以纪念先生逝世周年为契机,聚焦其“岭南派文人画”艺术成就,深挖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与精
在日本艺术的长河中,有一支独特的画派,它既承载着中国文人画的精髓,又融入了日本独有的审美情趣,这就是日本文人画。
鸦片、酒,都好。不要做鸦片鬼、酒鬼。什么事,都不要大惊小怪,不要推向极端。
2025乙巳年初,知名国画艺术家、国家一级美术师陈国欢将自己多年来凝思而成的艺术随笔结集出版,书名为《子园微雨》。据陈先生自述,“子园”其实是其自家宅院之称。而之所以定名为“子”,则因兼取其“微小”以及在古时对师者的尊称之意。大概正是基于这样一个不仅克制自省,
本文聚焦元代文人画由“旁支别派”走向画坛主流的历史转型,系统考察其兴起的社会条件、理论自觉与实践突破。文章指出,尽管文人画自北宋苏轼、米芾等人倡导以来已具理论雏形,然在宋金时期仍处于绘画边缘,未能撼动院体与职业画家的主导地位。至元代,因科举长期停废、汉族士人仕
元代是中国文人画发展的高峰时期,以赵孟頫为先导,黄公望、吴镇、倪瓒、王蒙为代表的文人士大夫画家群体,共同建构了一个具有高度自觉性的艺术风尚,使中国绘画在图式、趣味与精神内核上实现了深刻转型。本文聚焦元代文人画的整体性特征与个体化表达之间的辩证关系,探讨由士人群
倪瓒(1301—1374)作为元代“元四家”之一,其艺术在明代经历了从被赏识到被尊崇的经典化过程,最终确立了“文人画逸品宗师”的崇高地位。本文系统考察倪瓒绘画在明代的接受史,分析其地位不断上升的历史动因。
元代以降,文人画发展至高度自觉阶段,诗、书、画、印的融合成为其核心范式。倪瓒作为“元四家”之翘楚,不仅以“一河两岸”的构图与“折带皴”的笔法确立了独特的视觉语言,更通过在画上题诗、署款、钤印,实现了诗文与书画的深度融合,推动了“诗文书画合一”形式的成熟。本文聚